回到私域运营的理论。
不少运营者在多年前或者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个困惑:内容的发送多还是少好?
从理论套路而言,这个问题一般且基本正确的回答是:合适为好,不多不少。
我们跳出套路,不忙回答,先仔细审视一下这个问题,分析分析原因、可能的道理及对应的方法论与实施策略。
考虑一下我们自身的角色,一般多少会同时作为运营者和用户,或者说内容的发布与阅读两重都有所参加?
可能大多数情况是的,那么作为不同的角色其实我们的原始需求,就目前的供给侧水平,是矛盾的。
一方面,作为用户我们非常不希望被发(推)送过多,因为差不多就意味着被打扰;另一方面,作为运营者的我们渴望增强增多(甚至渴望平台系统功能上配套支持)发送的频率与次数,如果大家看过“(6)”,我们讲过,这属于获取流量的机会,谁也不愿意放过。
事实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市场/行业中充斥着大量的“杂音”。
你我可能很早很久都有体会:当前是碎片化阅读/信息爆炸/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的。加上穿上的种种生活工作的负重沙袋,焦急的心情与拥堵的交通等等,虽然事实上还是在做但实际上并不想接收太多的内容推送。一如下载APP那件事。
所以,所谓私域运营中被制作出来的内容,可能天然面临的形势就是,难以有缝插针,即使如果是针而不是有一个增加的杂音本身。
真正能够满足需求的,用户当然是需要的。不存在发不发和打不打扰的问题。除非,隐含着其他代价。
想象一下,当用户根据某种场景或遇到某些困境时,能够帮助TA改变改善优化提升的任何信息当起到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再不济也算冬季热饮。
需要注意和尤其既然已经在私域的范畴了,就要考虑个性化,或者说千人千面。不能想当然。
是的,应该确定真正的需要的且不需要额外付出代价的内容,用户是不会拒绝的。
有的餐饮机构服务员会在吃饭等位或点菜前后问需要点茶水水果零食吗?
这个时候我们的回答就可以先变成提问:免费的吗?
接下来的问题是和很多投资人问一个商业计划的可能相似:为什么是你?
对,说到内容频率数量多少合适与否首先看需要与否,但需要的可被提供满足的人可能也多了去了,为什么是你,你们的企业?
其中一种可能是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我们发现,其实“可被提供满足的人”并不多,我们是或者至少在这个时间地点是那基本算是唯一的一个。
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需求本身比较特殊,特殊到甚至只有我们才刚好理解。
总之,这里又一次见证了“物以稀为贵”的威力。不是说必须稀有,而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才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当然越多越好,不必含糊。
再进一步,也不要走偏。仅仅稀有了,或者用互联网语境更为恰当的描述:独特(Unique),还要评估评估和自己的,商业关系到底有多少以及如何联结。
叫好不叫座是不成功的商业模式的特征之一,成功的私域运营要确保叫座——通过内容沟通建立信任提升转化产生复购占据更多用户的钱包份额直到完成最大化终身价值的开发......
理想很丰满,好,我们回到现实,事情要一步一步做,胖子要一口一口吃。
想要推送,还得先往回推:为了了解用户的需求,我们就先要了解用户,根据不同用户在不同的服务场景中的不同需求点进行内容的规划。
这也算是一种,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内容规划(并且是动态调整的),下一步是进行内容的组织,所谓组织就包括自造、外采、合作等,组织是手段,目的必须是服务于之前的规划。
经过一轮短暂或中期的磨合,这个规划和组织可能就能形成一个小模型(套路),基于可以进一步巩固形成内容体系规范,为后续复制扩张或者类似的情况提供参考和样式范例。
再有,随着体量的增加,频次时效要求的提升,策采编审发应该形成工作流程规范。当然,所有动作的指引不在于拍脑袋,而是来自于少有先验经验的数据(确实如此,尽管这个说法很俗)。
这样,看上去我们的私域运营好像又与什么融媒体搭上了关系。事实上,以上方面确实已经又形成了一个更多内部的也较为细化的SOP,如果实施的足够到位。
如上,我们再重新看待自己可能同时作为用户和运营者的角色,是不是对内容频度和数量的情况有了一些不再矛盾的认识?
我们可能容易发现,对于本文最初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给出的正确回答应该是,在“不多不少,合适为好”上再加上条件和补充:对于真正适合的内容,越多越好;努力开创更多真正适合的内容。
作者: 尓赋
联系我们,开启一场关于您项目的讨论会吧。
©2010-2024 维好维可 | 用户体验创新设计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06116号-1
提交信息后,我们的专属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