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行业飞速发展,用户体验这个词经常被划重点和强调起来,那么某款产品的体验好坏取决于什么因素?性价比高吗?是拥有超快的响应速度吗?超安全的放心使用?是高大上的美丽的UI界面吗?还是更流畅的交互操作体验?还是更有温度有情感的体贴细节设计?影响体验的因素太多了,我们掀开这些用户层面的体验条框,深入底层,去看看用户底层的那些决定体验好坏的基础逻辑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基础(底层)原理,即人性。
世间万物底层逻辑都可以视为一种算法,一种模型,类似数学家的公式总结:
E = MA/R
E(体验) M(动机) A(能力) R(阻力)
需要动机 (Motivation);
必须有能力 (Ability);
遇到的阻力(Resistance);
A/R 可称之为为胜任度;
几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体验与动机、能力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
有动机 + 有能力,没有阻力,体验最好。
例如:花木兰凭一己之力挽救千万大军,斩杀蛮夷保卫国家,观众是不是看得很爽。
有动机,没有能力,无论有没有阻力,体验都不好。
例如:想在让孩子读国际学校,但是付不起赞助费,只能随大流以后走独木桥,一种很无奈的不爽。
无动机,即使没有能力,也就谈不上体验,也更没有阻力之说。
例如:我不想学拉丁语,免费送给我一堆名师学校的课程,没有意义,没有欲望。
在互联网数字产品设计的时候,必须区分当前场景解决了什么问题,动机足吗? 能力够么?阻力大么?
例如:最早起,支付宝提供用户打开APP频率,这件事本身几乎人人都能做,阻力很小,但是就是用户的动机不足,你是支付类的APP,我不支付的时候,打开支付宝APP有何意义?因此为了激发用户潜在的动机,支付宝团队设计了种树、养花...等小游戏,集合激励机制,通过朋友之间的能量交换,等方式,激发了用户打开支付宝APP的动机和更多的理由。
有时动机很强,但没有能力。
例如:我想买宾利车,但是没有钱,只能停留在关注层面。
有时动机很强,也有能力,但阻力太大。
例如:我10年前,国内不允许超过2万美金的外汇交易,为了投资外汇,必须找靠谱的中介公司,签约境外交易商,过程繁琐,其中鱼龙混杂,有不少境外中间商自己做庄对赌,最后跑路,风险很高。
不过也有动机足够强到,可以拉升用户的能力和克服阻力的情况。例如:在传说中卖肾脏买iPhone也就是这样的。
不要在缺乏动机的场景下,花功夫去减少阻力。即使阻力减少了,用户也不会买。例如:电器商品的网站,界面美观,各种流程顺利,但价格高,没有其他附加价值,用户没有消费的动机。
当能力不足和抵抗力特别大的时候,也不要特别强调通过激发用户动机取胜。如果一个产品本身做得不好,或者有先天性缺陷无法弥补,你外部市场营销做的再好,再怎么激发动机,往往会造成用户失落而归,浪费营销的时间和金钱。
举了不少例子了,只想说明说透用户底层的那些决定体验好坏的基础逻辑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基础(底层)原理,即人性。
E(体验) M(动机) A(能力) R(阻力),人性是生命之光,是这个世界的希望!
联系我们,开启一场关于您项目的讨论会吧。
©2010-2024 维好维可 | 用户体验创新设计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06116号-1
提交信息后,我们的专属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