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中,大多数团队把重点放在首次使用体验上:欢迎页、引导流程、设置环节等。虽然这些步骤确实能带来直观的好感,但数据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产品成功的不是“第一印象”,而是长期用户留存。
---
关键数据:
仅约 25% 的用户在首次体验后的第二天会再次使用产品;
前三天内,约 77% 的用户会流失;
到第 30 天,平均留存率只有 6%~7%;
即使是星巴克等知名应用,首月留存率通常也难超过 20%~25%。 这些数字表明:优秀的新手引导不足以保证留存。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用户反复回来,并让产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
这并非是糟糕的新用户引导流程的体现。而是表明,无论早期设计多么精良,都不足以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关联性。吸引用户上门和留住用户所需的努力截然不同。而大多数产品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区别。 本文阐述了如何在设计时考虑连续性,而不仅仅是转换。
留存不是“粘性”,而是“引力”
很多设计策略过于强调“提醒”与“习惯打卡”,但这类手段往往只能带来短期回访。真正高留存的产品能在无形中与用户生活发生关联,建立自然回归的“理由”。
错误的问题:我们如何让用户立即点击?
正确的问题:是什么让用户愿意持续使用?
吸引注意力和建立熟悉度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如今大多数留存的设计策略都混淆了两者。提醒、连续记录和精心设计的习惯或许能让人们回头几次,但它们很少能建立起那种让回头感觉自然的关系。当一款产品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这很少是因为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引导用户采取行动,而是因为它能够持续保持相关性,而无需用户关注。这种存在感无法在用户引导流程中制造出来。它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并理解用户真正想要返回的内容,而不是他们需要被提醒的内容。因此,设计问题从“我们如何让用户立即采取行动?”变为“什么让这个值得再次使用?”
理解使用情境,而不仅仅是任务
功能再完善,也未必能留住用户。核心在于让产品顺应用户的时间、精力与心理状态:
1.时机:提醒是否出现在真正需要的时刻?
2.频率:是每天、每周,还是特定场景下才需要?
3.心理状态:用户在紧张、放松还是分心的状态下进入?
4.环境:是在通勤、办公还是睡前?
一个预算工具在周日晚上与一个凌晨两点的日记应用,设计逻辑完全不同。情境驱动比流程优化更能决定复用率。
塑造用户的习惯,而不是强加给他们
很多团队读到过“提示-行动-奖励”循环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一条通知成为提示,一个简单的任务成为行动,一个连续记录或徽章成为奖励,希望它能成为一种习惯。但如果循环只服务于你的指标,而没有满足用户的意图,它就会失效。它感觉不像是一种习惯。一旦用户觉得它很牵强,他们就会放弃。当你的产品与根本目标一致时,它可以学习一项技能、管理焦点、制定预算,并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如何与用户一起设计习惯循环呢?
1.从用户的实际目标入手,而不仅仅是屏幕上的任务。了解他们长期努力的方向。
2.设计符合情境的提示。在合适的时机显示通知效果更佳。你能让它显得及时且受欢迎吗? 按 Enter 键或单击即可查看完整尺寸的图像。
3.确保操作切实可行。小操作更容易被重复。如果用户需要经历太多步骤才能感觉到自己取得了进步,他们就不会再回来了。为中间环节设计,而不只是为开始环节设计
多数设计团队集中火力在 第1天到第7天,但真正的竞争力在于 第100天是否依然有价值。
个人理财、健康管理、团队协作等长期型产品,必须在“新鲜感消退后”仍能支撑用户;
长期留存依赖的不是多巴胺刺激,而是稳定的价值交付与连续体验。
长期用户体验足迹 > 短期多巴胺刺激
如果说新手引导是“产品的开场白”,那么用户留存就是“持续的故事”。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关心首次转化,还要思考:当热情退去,产品如何依然值得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