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研究方法——KANO模型,先看一下百科解释:
KANO 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狩野教授将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分为五类:
1. 基本(必备)型质量——Must-be Quality/ Basic Quality
2. 期望(意愿)型质量——One-dimensional Quality/ Performance Quality
3. 兴奋(魅力)型质量—Attractive Quality/ Excitement Quality
4. 无差异型质量——Indifferent Quality/Neutral Quality
5. 反向(逆向)型质量——Reverse Quality,亦可以将 'Quality' 翻译成“质量”或“品质”。
前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每一种需求的详细解释:
基本型需求
属于需求痛点,对于用户而言,这些需求是必须满足的刚性需求,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但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得到显著提升。对于这类需求,是核心需求,也是产品必做功能,企业的做法应该是注重不要在这方面减分,需要企业不断地调查和了解用户需求,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在产品中体现这些要求。
兴奋型需求:
所谓在暗处,处于用户意想不到的,需要挖掘/洞察的位置,若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若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的提升。
期望型需求
属于需求痒点,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无差异需求
用户根本不在意的需求,对用户体验毫无影响。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对于这类需求,企业的做法应该是尽量避免。
反向型需求
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下降。总而言之,我们做产品设计时,需要尽量避免无差异型需求、反向型需求,至少做好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如果可以的话再努力挖掘兴奋型需求。
KANO模型分析方法:
1. 明确目的
做之前,必须明白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合适用KANO 模型解决,为什么要用KANO 模型解决。 例如:企业为卖家开发的CRM工具,随着卖家客户的不断增长,CRM系统中需引入一些新的功能满足其管理需求。而我们作为产品开发设计者,需要知道这些功能哪些是基本功能,哪些是增值功能,功能的优先级又该如何排列等等。 KANO模型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贴合业务需求,从具备程度和满意程度这两个维度出发,将CRM中新增的功能进行区分和排序,从而知道:哪些功能是一定要有,否则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基础属性、期望属性);哪些功能是没有时不会造成负向影响,拥有时会给用户带来惊喜的(兴奋属性);哪些功能是可有可无,具备与否对用户都不会有大影响的(无差异因素)。
2. 设计问卷
此问卷调查表划分维度有两个:提供时的满意程度、不提供时的满意程度。 而满意程度被划分为5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因为人的满意程度往往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 满意程度的文案可根据实际问题灵活修改,如使用(非常喜欢、理应如此、无所谓、勉强接受、很不喜欢 或者 非常有用、挺实用、无所谓、不实用、很不实用 )更加形象的描述。 例如:在【通讯录】中,是否需要直接提供「拨打电话」的按钮?问卷设置正反两题: 1)如果我们在【通讯录】的客户列表中,提供“拨打电话”的按钮,你的感受是: A. 非常喜欢 B. 理应如此 C. 无所谓 D. 勉强接受 E.很不喜欢 2)如果我们在【通讯录】的客户列表中,没有提供“拨打电话”的按钮,你的感受是: A. 非常喜欢 B. 理应如此 C. 无所谓 D. 勉强接受 E. 很不喜欢 为了更加形象且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如下设计。填问卷的人只需要在空白处打勾打叉就好了,非常方便。
3. 清洗数据
在收集所有问卷之后,注意清洗掉个别的明显胡乱回答的个例。如全部问题都选择“我很喜欢”或“很不喜欢”的,这种回答毫无参考价值。
4. 整理分类
为了能够将需求区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需求,需按照正向和负向问题的回答对属性进行分类,具体分类对照下表。
当正向问题的回答是“我喜欢”,负向问题的回答是“我不喜欢”,那么KANO评价表中,这项功能特性就为“O”,即期望型。如果将用户正负向问题的回答结合后,为“M”或“A”,则该功能被分为基本型需求或兴奋型需求。其中,R表示用户不需要这种功能,甚至对该功能有反感;I类表示无差异需求,用户对这一功能无所谓。Q表示有疑问的结果,一般不会出现这个结果(除非这个问题的问法不合理,或者是用户没有很好的理解问题,或者是用户在填写问题答案时出现错误)。
简单来说就是:A:兴奋型;O:期望型;M:必备型;I:无差异型;R:反向型;Q:可疑结果。注意:以上对照表只是的最常见的一种归类方式。实际操作中,可因人而异,因产品、公司、地域而异(尤其是关于“R”和“O”的定义),因为满意度本身就难以衡量。
5. 量化表格
1)判断KANO属性 记录所有合理的数据,计算出各项占比,填写在下面的对照表里面。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通讯录中「拨打电话」“这个功能在6个维度上均可能有得分,将相同维度的比例相加后,可得到6个属性维度的占比总和。总和最大的一个属性维度,便是该功能的属性归属。 可看出“在通讯录中提供「拨打电话」功能“属于兴奋型需求。即说明没有这个功能,用户不会有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是有了这个功能,会让用户感受到满意和惊喜。 如果你只判断这一个需求,那么进行到这一步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如果涉及到多个需求的排序分级,你还需进行下一步。
2)计算 better-worse系数 Better-worse系数,表示某功能可以增加满意或者消除不喜欢的影响程度。 Better,可以解读为增加后的满意系数。Better的数值通常为正,代表如果产品提供某种功能或服务,用户满意度会提升。正值越大/越接近1,则表示用户满意度提升的效果会越强,满意度上升的越快。 Worse,可以叫做消除后的不满意系数。Worse的数值通常为负,代表产品如果不提供某种功能或服务,用户的满意度会降低。其负值越大/越接近-1,则表示对用户不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满意度降低的影响效果越强,下降的越快。 因此,根据 better-worse系数,对两者系数绝对分值较高的项目应当优先实施。 其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后的满意系数 Better/SI=(A+O)/(A+O+M+I) 消除后的不满意系数 Worse/DSI= -1 *(O+M)/(A+O+M+I) 3)结果产出 例如:某产品希望优化5项功能,但是不知道哪些是用户需要的。通过KANO调研分析,可以分别计算出5项功能的better-worse系数。 根据5项功能的better-worse系数值,将散点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以确立需求优先级。
第一象限表示:
better系数值高,worse系数绝对值也很高的情况。落入这一象限的因素,称之为期望型因素(一维因素)。功能2落入此象限,即表示产品提供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功能,用户满意度就会降低。
第二象限表示:
better系数值高,worse系数绝对值低的情况。落入这一象限的因素,称之为兴奋型因素。功能1落入此象限,即表示不提供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第三象限表示:
better系数值低,worse系数绝对值也低的情况。落入这一象限的因素,称之为无差异因素。功能3落入此象限,即无论提供或不提供这些功能,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这些功能点是用户并不在意的功能。第四象限表示:better系数值低,worse系数绝对值高的情况。落入这一象限的因素,称之为必备型因素。功能4落入此象限,即表示当产品提供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功能,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说明落入此象限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满足用户最基本的需求,即第四象限表示的必备型因素,这些需求是用户认为我们有义务做到的事情。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后,再尽力去满足用户的期望型需求,即第一象限表示的期望因素,这是质量的竞争性因素。提供用户喜爱的额外服务或产品功能,使其产品和服务优于竞争对手并有所不同,引导用户加强对本产品的良好印象。最后争取实现用户的兴奋型需求,即第二象限表示的兴奋型因素,提升用户的忠诚度。
结论根据KANO模型计算出的better-worse系数值,说明该产品先满足功能5和4,再优化功能2,最后满足功能1。而功能3对用户来说有或者没有都无所谓,属无差异型需求,并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实现。
联系我们,开启一场关于您项目的讨论会吧。
©2010-2024 维好维可 | 用户体验创新设计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06116号-1
提交信息后,我们的专属顾问会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